指尖传承守艺人

时间:2023-04-17 09:52:48 来源:金周刊  编辑: 刘晓东

张红梅制作的手工花,样式新颖、美观大方。


【资料图】

张红梅在制作手工花。

王丹用一刀一铲在果核上雕刻万千。

王丹在雕刻核雕。

陈连富制作的锡器,精致透亮、平滑细腻。 陈连富供图

陈连富在制作锡器。 陈连富供图

武文胜在制作泥塑。

武家泥塑在和林格尔县文化旅游节上展示。

编者按 每一门传统手艺都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的印记。开店之余,很多才华横溢的零售客户传承传统技艺,为其注入现代多元的文化元素。在他们的手中,一件件手工艺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。

张红梅:妙手生“花”

金丹蕾文/图

三月下旬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近日,笔者来到了位于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前仓村的红梅副食店,刚一进店便被店主张红梅摆放在柜台上的“牡丹花”吸引。

这是一束色彩艳丽、造型别致、富有质感的“牡丹花”,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,颇有一番韵味。这不是常见的鲜花,而是张红梅手工编织的、不会凋谢的手工花。

“平时看到盛开的美丽花朵,我就想,如果它们可以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就好了。”谈起制作手工花的初衷,张红梅笑着说。

55岁的张红梅制作手工花已有十多个年头,纸张、布料、毛线都是她的工具。

张红梅开始接触手工花制作缘于一次巧合。有一天,她在镇上老街看到了一个卖手工花的小摊,觉得这些手工花很漂亮,便驻足观看了许久。热心的摊主见她真心喜欢,便教给了她制作手工花的方法。回家后,张红梅便开始动手尝试制作手工花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
交谈中,张红梅热情地邀请笔者到她制作手工花的房间参观。只见,房间的桌子上、地板上摆放着一盆盆色彩绚丽的丝网花。“红梅”“荷花”“芍药”……让人仿佛走进了百花争艳的花房。整个房间摆满了她的作品,有用毛线织的兰花、水仙花,还有用皱纹纸和宣纸做成的康乃馨。

张红梅制作丝网花以色彩鲜艳的尼龙丝网为主料,辅以金属丝等。选色、剪裁、折枝、编花瓣、定型,经过张红梅的层层点缀,栩栩如生的花朵就在金属丝做成的枝干上“怒放”。她制作的手工花有不逊色于鲜花的美感,还可以长久保存。

张红梅在制作手工花时,时刻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。毛线花是她从亲朋赠送的旧毛衫上拆下来的毛线钩织而成的。

“小时候,母亲常和我们说,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我们兄妹几个的衣服袖口、衣角磨破了,母亲不舍得扔,就会用毛线钩织几朵小花缝在破洞的地方。受母亲影响,我也会用毛线钩织花。”张红梅说。

制作手工花是张红梅的兴趣爱好,店里生意不忙的时候,她就坐在桌子前构思图案、裁剪形状。制作手工花给她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趣味。

有时,顾客到店里购物看到制作的手工花后,也会观赏一番并询问张红梅制作方法。面对大家的“点赞”和“求教”,张红梅耐心解释制作步骤和方法,并邀请顾客到店里一起制作。

“红梅的手很巧,做出来的花朵像真的一般,让人看了心情好。她有耐心,也愿意教我们,有时间我们就来店里坐一坐,一起跟着她做花。”店里的一位老顾客说。

身边的朋友知道张红梅做得一手漂亮的花,也会向她“讨”一盆。在张红梅看来,大家喜欢她做的花是一件高兴的事。只要一有空,她就制作手工花束赠送他人,家里和店里也都摆满了手工花。

今年元宵节前夕,张红梅按照村里大龙灯的样子,制作了一盏小龙灯。经过选竹、剖竹片、扎骨架、给竹条包上油光纸等操作,一盏迷你龙灯便制作完成了。在小龙灯里点上蜡烛,烛光透过油光纸泛出,看上去十分好看。村里迎龙灯那天,张红梅和孩子们一起带上小龙灯,到村里的祠堂为新一年的生活祈福。

一束束手工花,样式新颖、美观大方。这些带有中国韵味的手工花在张红梅的指尖“绽放”,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情结,是中国传统技艺的体现。

作者单位:浙江永康市局(分公司)

王丹:方寸之间 雕刻万千

柳鹏文/图

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很多人对核雕的认识,是从《核舟记》这篇文章开始的。

核雕是一种在果核上雕刻的艺术,在山东省龙口市,有一位核雕艺人,她就是鑫源超市店主王丹。

王丹是一名东北姑娘,毕业后到龙口一家大型商超做营业员。结婚后,她从亲戚手中接过了原本要转让的超市,凭借多年工作经验,加上她为人热情又能干,超市生意日益红火。

2011年,王丹的女儿出生了。有一次,一位顾客得知王丹女儿过生日,特意买了一个小兔子核雕手链送给孩子当生日礼物。

王丹看到这个雕刻在核桃上的小兔子,打开了话匣子:“嫂子,你看这个果核质地坚硬,雕刻难度大,你再看这个兔子,刻得如此有神,没有一定的功力和经验,很难在这么小的果核上雕刻……”

“看来你对核雕很研究啊!”顾客说。

“嫂子,我小时候跟我爸学过核雕,当时做的很多核雕作品都放在老家了,等有时间我给你露一手!”王丹说。

几天后,当该顾客再次来店里购物,王丹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塑料盒,里面装着几件工具,还有一堆已经被打磨得光滑的桃核。

顾客说:“我儿子属牛,能不能雕刻一个生肖牛?”王丹爽快地答应了。

桌子上摆放着剪刀、刻刀、锉刀等,还有一个砂盘纸、几个不过拇指般大小的果核。王丹端坐在桌前,一手托着果核,一手执刻刀,一铲一刻,一会儿,一头“小牛”就刻好了。

她一边用砂纸打磨,一边告诉顾客:“我父亲特别喜欢核雕,耳濡目染下,我也跟着学会了。父亲看我有天赋,就把核雕技艺传给了我。”

雕刻过程中,因为果核很小,王丹不小心刺破了手指,但她毫不在乎,在她看来,做核雕刺到手是常有的事。开始学习雕刻之初,即便手指被刻刀刺破出血了,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,因为父亲对她说:“自己选择的目标,再苦也要坚持。”

将核雕作品打磨好,王丹又在上面滴了一滴橄榄油,这样果核不容易开裂,而且还能增添核雕的光滑度。

“这刻得太棒了,比我买的还好,回去给儿子戴上,他一定很高兴,这个是桃核做的还能避邪。”顾客拿到生肖牛核雕后爱不释手。店里其他几位顾客也纷纷围过来看王丹的核雕作品,一个劲儿地夸赞,“老板娘还会这手艺,真是心灵手巧,也给我们做一个吧!”

见大家非常喜欢,王丹便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,并在开店之余不断精进核雕技术。

十二生肖、同心锁、手串……精巧细致的核雕作品在王丹的手下一一呈现。雕刻次数多了,动作也越发熟练。王丹把这些核雕作品作为礼物送给进店的顾客,一来一往中,增进了彼此的情谊。

作者单位:山东龙口市局(营销部)

陈连富:三分做,七分磨

顾吴忠

江苏省兴化市金东门老街商铺林立,有经营食杂百货的,也有一些老行当,比如锡器制作。

从老街西侧入口往里三十米左右,有一家卷烟零售店,门口的墙上镶嵌着“陈师傅锡器工作室”的铜质牌子。店主陈连富家里世代相传锡器制作手艺。陈连富十四岁跟着祖父学艺入行,二十多岁便在业内小有名气,以嵌铜錾刻见长。

近日,笔者走访时,看到陈连富正在制作一件香炉太极底座。笔者注意到,在制作锡器的过程中,他将烙铁频繁地插进炭火里加温。

为什么不使用电烙铁?

“锡器制作大有讲究,电烙铁虽然加温快,但温度受限,冷却快,难以满足锡器制作的要求。而我用的烙铁是紫铜烙头,在炭火中加温,可以根据要焊接物件的大小、形状、材质,灵活掌控温度。当然,这十分考验制作者的眼力和经验。”陈连富笑着说。

陈连富制作的锡器,精致透亮、平滑细腻,赢得了消费者的连连称赞,是很好的储茶装酒的保鲜容器。

“锡器制作技艺是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到我这里已经传了十几代人了。”陈连富说,“小时候,每天都看到父亲在家里敲敲打打,一两天就做出来一件锡器。当时,我感觉很神奇,也尝试用各种工具敲敲打打,起初做出来的东西很难看,后来跟着父亲学了五六年,就能独立制作锡器了。”

在跟着父亲学习的过程中,陈连富明白了“三分做,七分磨”的道理,他认为要做好一件锡器,首先做工要细密,然后需要细细打磨,让器具变得光滑细腻、更加生动。

今年,五十岁的陈连富已经成为兴化年轻锡匠中的佼佼者,经常受邀到周边传授锡器制作技艺,帮助锡器行敲打锤炼、精磨细雕。他还曾多次作为兴化锡匠代表参加省市举办的非遗工艺品展示活动,他制作的锡器屡次参展获奖。2016年,他制作的两只锡壶,在中国(深圳)文博会分别获得中国美术文化创意银奖、铜奖。后来,陈连富成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成为锡器工艺师,获得了“江苏省乡土人才‘三带’能手”称号。

近年来,随着玻璃、陶瓷、铝制品的大量面世,传统的手工锡器呈现“颓势”。而陈连富认为,任何一种器物都不可能长盛不衰。新技术、新材料的不断涌现,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不可避免。在他看来,手工锡制品要不断创新、要自我扬弃。

如今,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,生活方式、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,锡器从大众文化向小众转身。陈连富积极宣传推介锡器文化,把“货郎担”挑到名胜古迹、旅游景点,向海内外嘉宾现场进行技艺展示。

对陈连富而言,锡器制作不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责任、一种传承。

作者单位:江苏兴化市局(分公司)

武文胜:泥塑百态 传承创新

贺晓玲文/图

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西厂圪洞村,武文胜小卖店与周边其它店铺不同。近日,笔者走进店铺,一排排泥塑作品映入眼帘,有京剧脸谱、十二生肖、戏曲人物等。这一幅幅作品都是出自店主武文胜之手。

因出生时患有先天性脊柱裂,武文胜下肢瘫痪,不能行动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武文胜的大伯担心他以后无法生活,便将泥塑的手艺传给了他。武文胜成为武家泥塑的第七代传承人,如今,他潜心研究、制作泥塑已有近四十年。

武家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。武文胜告诉笔者,清朝乾隆年间,他的祖先来到西厂圪洞村定居,也将泥塑的手艺带了过来。农闲时,他们以泥塑手艺,走村串户,养家糊口。武家泥塑深受当地人喜爱。

如今,在武文胜的传承和发展下,武家泥塑有了更多的可能。比如,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泥塑剪纸虎,这种泥塑拥有剪纸一般的外形,却是用泥做成的。

泥塑的制作,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每一个步骤,武文胜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。

在制作泥塑时,武文胜手拿竹片、塑匙子,揪一块泥,便直接动手。他先将泥制成泥胚子,然后在模子里涂上油,再将泥胚子装进模内,挤压确认无缺损之后,用小刀将模子边缘剩余的泥胚子刮掉,轻轻将泥塑倒在一个平整光滑的木板上,等胚型阴干后,涂上清水,反复涂抹至将胚型上的裂纹抹干抹光,等胚子干好,一个泥塑便完整成型了。

接下来,武文胜会在泥塑上进行彩绘。他一边彩绘一边对笔者说:“在彩绘中,毛笔、水胶、各色颜料的调合和熟练用笔的技巧至关重要。开眉眼是彩绘的最后一道工序,非常关键,如果眉眼开好了,就是画龙点睛之笔,开不好,这个泥塑就会黯然失色。”

一块泥巴、一把小刀、一只画笔、一份颜料,武文胜凭借精湛的技艺做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泥塑作品。

2009年,武家泥塑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武文胜也正式成为武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。如今,他有了自己的徒弟,也不用担心武家泥塑会失传了。

武文胜常说:“我要活到老、学到老,把武家泥塑发扬光大。”他希望,有一天武家泥塑能走向世界,让更多人知道内蒙古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作者单位: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局(营销部)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家电头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